LON观点-一场估价45亿美金的生意,铺满了虱子

LON观点-一场估价45亿美金的生意,铺满了虱子

今天你被沉浸了吗??? 是近两年被玩坏的一个词叫做“沉浸式”。大到文旅市场红海里,上百万平方的古城古镇、走进去一片肃煞、差不多的风景一样破、差不多的建筑跟体验一样傻;小到商场里圈地自嗨,一顿黑灯瞎火,拉上差不多的网红咔咔咔,凑上九张图,配文“体会到了传说中的沉浸式展览呢!” 朋友,你确定你没有被收智商税么?在被网红展、各大博主们当做猎奇的吸粉利器后,沉浸式已然被当做利用信息差,强行拉低标准获得红利,成为一种熟能生巧的万能神器。沉浸式难度之大,宛如盘互交错的巨大片场,它包含着真实和虚拟之间的无缝连接,它是一场技术与故事的绝妙化学反应,令游客如置梦境。 显然,内容商与资本们既没有拿到风口的号码牌,也没能学到好内容的奥义,只好在概念的边缘疯狂踩踏,引来一片反感。 在2018年,沉浸式娱乐产业的估价已超过45亿美金,但是掀开镶着金边的袍子,却铺满了疑问,沉浸式到底是什么? “从某个层面来说,沉浸其实是一个非常原始的概念,是一件无论怎样都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。哪怕一个好的讲述者只是在口头给你讲述一个故事。如果他真的讲得很好,你就陷进去了。”——乔·罗德,沃尔特·迪士尼幻想工程师。 全球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从购买商品转向经历体验,人们不再满足于单向的被动体验,更倾向于多元化的参与、创造体验;当购买与品牌价值的幻象也无法满足虚空时,我们要的更多。因此“沉浸式体验”不只是噱头,它更大的价值在于背后蕴含的设计思维和叙事哲学上的革新。颠覆惯有认知是基本要求,尽管提前剧透,仍能感受到触及心灵的五感体验。但,一场优秀的沉浸式能带给参与者的,堪称一场“意识换头术”。通过场景、剧情、互动、声光电、动用跨学科技能,撬动意识,带来认知上的巨大冲击,达到心流体验。在那个时刻,忘了KPI、忘了人间荒凉。这也是沉浸式与其他体验,最致命的区别。它让我们,迷失其中,心神向往。 “沉浸式”是个极不容易被把握的概念,但蕴含沉浸式特质的作品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至60年代。开幕于1955年的迪士尼乐园,标志着迪士尼的沉浸式开始了。这也是为什么迪士尼也好、环球也罢,从入园的一刻起,游客自觉地忘记了社会身份、沉浸式作品致力于在故事设定内为参与者提供一种临场感,欢乐的、低落的、人间的五感,皆在其中。 身而为人,需要比地下车库更好一点的避难所。 而市面上大多数披着“沉浸式”皮囊的展览、演出,在名目繁多的黑科技之下,毫无动人之处。 离开了现场,你还在故事里。戏剧、游戏、娱乐、景点、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替代现实、夜生活、博物馆、展览等等,它们都是沉浸式的一种可能。但这些沉浸式体验面临的巨大问题是,随着参与人数的扩张,体验呈现下坡趋势。而在上海已经演出到第三个年头的沉浸式戏剧《sleep no more》,似乎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。在上海北京西路1013号这个真实地理标注中,搭建完毕的五层楼幻境,真假对照,从戏剧开始前,就已开场。 团队小伙伴在亲身体验《sleep no more》后,两三天才缓过神。在和(si)和(chan)气(lan)气(da)邀请后,答应后续提供体验测评。在这之前,他透露了诸多关键词,包括“神志不清”、“超神还原”、“无死角循环”、“一脸懵B”、“反社交”等。这样的沉浸式,才真正撩拨到了他心头的那根刺。 所以朋友们,在下周测评之前,少交点智商税吧。

作者:小庄